许平:团箕巷里 走出的生物科学家

许平:团箕巷里 走出的生物科学家

“人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都只有一个。我的老家在绍兴,这里是我的生养之地,凝结了我少年时期最重要的记忆。”农历春节临近了,但许平的工作并未因为假期的到来而变得轻松。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他望向窗外上海市区的灯火辉煌,在这个最是思乡的时刻,不禁又思念起家乡绍兴。在许平眼里,如今的家乡,处处都是繁花似锦,处处彰显着澎湃活力,正向着越来越美好的明天迈进。

【人物名片】

许平,1961年2月生,环境与工业微生物技术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等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组建了食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小组。已经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00多项,多项重要成果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施规模产业化。

我的故乡

就是“鲁迅与师爷”的故乡

“每次与刚结识的朋友提起老家在绍兴,他们脱口而出就是那个‘鲁迅与师爷’的故乡。不仅在国内,因为绍兴黄酒,家乡在日本、美国华人圈子里也是鼎鼎大名。”说起家乡,许平满脸骄傲。

几十年科研生涯,许平曾在很多城市停留、生活过,但让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少年时期在家乡绍兴度过的那段最纯粹美好的岁月。

“我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父母曾经是铁道兵,在北方工作,不能时刻陪伴在我身边。我在绍兴生活到12岁,直到爷爷奶奶去世才离开家乡。”

许平回忆,小时候家住老城区一条名叫团基巷的老街弄堂。这条弄堂位于现在的越城区府山街道。在老绍兴名为“巷”的弄堂可不多。团基巷,不熟悉的人或许会误以为是“团结巷”,其实以前这里叫做“团箕巷”,据传是因为旧时这里聚集了不少编造团箕的作坊而得名,上世纪70年代后,因“基”字常用,而“箕”字少用遂改写。

绍兴的老街古巷,记录了许平的青春年少,那里有他儿时的喜怒哀乐。几十年过去,关于“团基巷56号”的记忆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文雅的老绍兴人,将下棋作为业余休闲爱好,支个小桌,拿两把小凳,就是一个露天棋馆,许平也常跟着街坊邻居们一起围看,跟着琢磨。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从小就爱动脑子。那时候我叔叔在中学教书,受我父母的嘱托,盯我学习盯得很紧。在他的影响下,我很爱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许平笑称,自己儿时还曾有个“当兵梦”,但最终没能抵过对科学的热爱。

家乡的这12年,对许平影响极深,为他未来走上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1973年,爷爷奶奶去世,少年许平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老家绍兴,前往父母工作的城市,这一走就是50年。一生中,他离开故乡的时间远超过在的时候,但故乡在他心中却重如千钧。“这里是我的生养之地,是我走向世界的起点。祖籍在绍兴,会讲绍兴话,爱吃绍兴菜,我的身上处处是绍兴的印记,我是名副其实的绍兴人。”

不久前,他还重回故地探寻了一番。按照印象中的地名和门牌号,许平在古城街巷里一阵摸索。一路走过去,很多地方与记忆中不一样了,印象中破损严重的老楼不知哪一年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原本平房为主的区域逐渐被新式楼房取代,老街坊大多也不在了。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他熟悉而亲切——团基巷的那条老路还在,老宅周边的格局与当年相差无几,凭借着模糊的记忆,许平一路找到了“家”的位置。

“找到的时候很开心,没想到还能循着记忆重回故地。我离开了很久,但那条老街、那座老宅还在那个地方等着我,一切好像又都没变。”兴奋的他赶忙让同行的朋友帮自己和老门牌合了张影,将这一刻定格。

专注科研 盼有朝一日反哺家乡

1978年,17岁的许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生化工程专业,开启离开家乡的求学之路。此后他又先后在山东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UNESCO研究生班学习深造,专研微生物领域。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摄取着知识,不断充实自我,不浪费一分一秒。

1985年,许平开始在母校山东大学任教,曾担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等重要职务,2002年时还入选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5年他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直至2008年卸任。同年受聘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组建起食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小组,自此定居上海。

近年来,许平团队将目光聚焦到新兴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合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被视为理解生命的新钥匙、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之一。这门学科技术,主要是指使用已有的或经改造的基因模块,通过工程学手段,拼装、搭建出一个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的生命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重新设计与技术改造生物体或细胞,构建出新的标准化的生物元件、组建与系统,来实现理想的生物制造能力,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新生命体”。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是探寻新的生命体和生命现象,通过技术手段加速新的生命体的出现。这门学科的诞生,为医药与健康安全、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与能源安全等提供新技术源头,为解决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提供重要手段与途径。”

聊起自己的专业,刚刚还有些腼腆的许平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最典型的例子,2020年时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使用合成生物制造出的合成疫苗,研发周期由数年缩短至数月,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合成生物产业已成为各国风险投资的风口,是继人工智能之后,国际公认的科技前沿领域。”

可用于医药制造,可用于环境治理,可用于产业发展。许平看待合成生物技术,就像一笔巨大的宝藏。“如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从微生物基因组到生物合成,是解决环境问题重要的手段与途径。这一领域,潜力无限。”许平说。“我带领的团队目前正与安徽蚌埠的一家超大型企业合作,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可降解材料生产基地,以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秸秆等为原料,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为当地拉动了千亿级产值。”

多年来,许平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自己研究的领域能够与家乡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从而反哺家乡。“合成生物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目前江苏、深圳、上海多地都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正积极开展相关产业布局。如果绍兴也能适时启动,迅速切入,未来一旦减碳政策出台,便能掌握先机。”

在他看来,合成生物领域,绍兴有需求,也有优势。

需求在于发展趋势。“绍兴多年来坚持转型升级,透露出来的就是环保意识以及与污染问题抗争的决心,这一方面,合成生物技术是符合绍兴发展理念的。”许平说。以往污染治理的路径,往往是先发现后治理,有了合成生物技术与可降解材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极大降低后期污染治理成本,起到“节流”作用。“同时,采用环保材料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我国早在2020年时便已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使用再生材料是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承诺,也符合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的要求。”他表示。

优势则在于产业基础。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制造业,合成生物技术可以和绍兴当前正在发展的各项产业深度融合。以可降解塑料为例,汽车制造业涉及的塑料部件、电子行业中常见的电路板、电池行业中使用的薄膜和光刻胶……只要有塑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地方都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进行替换,满足低、中、高端不同需求,前景广阔,有很大施展空间。

“希望未来能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出些许贡献。到时候,我还能借这个机会,经常回来看看呢。”许平笑着说。

一封“家书”召回远方游子

于许平而言,从事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良好的人生训练。“在学习、归纳、演绎、表达这套程序中,既可以养成有序的工作习惯,也可以‘搞’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成果。从事科研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研究创新与系统的思维方式,这于个人发展来说是极为有益的。”

“职业+诚信+团队=创新”,这是他常对团队研究生讲起的一句话。职业就是指专业,在从事科研过程中,研究员需要能够用专业的态度与敬业的精神面对研究工作,这是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前提条件。诚信始于学术诚信,论文不抄袭、数据不作假、研究结果可重复等,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与培养,诚信会逐渐深入灵魂、内化于心。科研工作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场团队合作,每一位成员必须协力做好小事,才能确保大事——也就是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在与老师、同门探讨的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大量知识与经验。只有做到了职业、诚信、团队,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与灵感,才能够实现创新这一科研目标,这样的创新意义非凡。

2019年,许平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拥有杰出的创新精神,他的创新发明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宁发挥着重要影响与实质性贡献”,这是美国微生物科学院对他的评价,也是他一路前行、努力的方向与支撑。

2023年年底,一封真切的“家书”将常年在外的许平唤回故里。2023“同心·越城”大会暨越城区建区40周年大会在越城举行,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回家乡。年少离家,小时候家乡的水韵悠长一直萦绕在许平的脑海中。“我的记忆是从这里出发的,儿时踏过的青石板路常驻我的心头。”

这两年,许平回“家”的次数不少。与儿时记忆相比,现在的家乡更漂亮了。“记忆里的家乡建筑复古中带点陈旧,枕河而建,是浓浓的水乡气息。现在这股‘水乡’之韵还在,在古城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古韵与现代融合,这是别处都看不到的风景,太美了!”许平骄傲地说。

这种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环境与建筑上,更体现在产业升级上。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在众多高科技产业园、科创园的点缀下,城区更添现代感。“我从未像这次大会一样,如此透彻深入地认识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巨大变化远超想象。”他说。

作为高校教授,许平也常会帮家乡引荐人才,看着这些高精尖人才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谈及拥有的诸多闪耀头衔中,哪个荣誉让他最自豪,他连忙摆摆手,笑着说道,“我就是一个老绍兴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首届兰州草根足球世界杯开赛 35国家地区选手过
如何设置手机彩铃?详细步骤与技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