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吃完饭就犯困?

为什么有的人吃完饭就犯困?

“吃饱了,好困啊!”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顿美食刚入肚,就开始哈欠连天,困意挡也挡不住,妥妥的“饭困”。

关于这个现象,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吃完后,血液流向肠道,这样流向大脑的血液变少,人也就变困了。

实际上关于这个解释是不对的,能让你吃完就犯困的,另有其因。

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拥有着完整的调节机制,它的供血受到非常复杂且严格的调控。

当人体血压改变时,大脑血管就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收缩或扩张,保持血液的稳定供应。

有研究结果也表明,脑部的供血量在进食前后并无无显著差异,就算有变化也是非常细微,甚至可以忽略。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人并不会因为一顿饭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吃饱犯困,更多是激素和血糖在“捣鬼”。

▶含量上升的胆囊收缩激素

人体小肠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胆囊收缩素,它是身体的一种饱足信号,会激活大脑中负责睡眠的区域,让人产生困倦感。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饭后两小时,胆囊收缩素的含量会明显上升。

相对而言,胆囊收缩素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困倦。

▶逐渐升高的血糖水平

还有另一个“罪魁祸首”可能是食物中的糖分,会让人升血糖。

于是吃完饭后,血液中逐渐升高的血糖水平开始在人体里引起连锁反应:

➊ 血糖水平一上升,会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控制住血糖。

但胰岛素在帮助人体维持血糖稳定的同时,也会“无意中”让血液里更多色氨酸进入大脑。

它会先在脑内先形成5-羟色胺,再进一步形成大名鼎鼎的能让人睡觉的褪黑素,困意也就来了。

➋ 另外,餐后血糖一升高,同时也会抑制体内食色素的分泌。

食色素含量高,人体便会清醒且活跃,可食色素含量降低,人体容易犯困,不想动弹。

那么通过这一顿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你在饭后是否会犯困,和你吃了什么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高碳水食物。

类似米面这些食物,在饭后引起的血糖变化比较剧烈。

血糖升得很快,便会刺激产生更多胰岛素,进而产生更多的褪黑素,困意也就来得气势汹汹。

也就是说吃的米面越多,越容易犯困。

可恰巧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中,米饭和面食是无法撼动的主食存在,所以吃饱了就睡这点,倒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正常生理反应。

其次,高脂食物也有一定影响。

吃太多高脂肪食物会给肠道、肝脏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胆囊收缩素来兴奋胆汁分泌,帮忙分解脂肪。

胆囊素水平会更高,睡意会更浓。

所以吃完就犯困这事是多种生理反应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而并非人懒。

平常若不想一吃饱就犯困,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调整:

若是白天频繁、过度犯困,除了是体内激素的多重作用引起的“食困”,也有可能是身体本身出了问题。

▶糖尿病

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偏高,影响到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特别是肌肉以及神经的代谢,从而导致乏力以及想睡觉等现象的出现。

另外,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容易导致吃完饭后血糖“失控”,比常人更容易犯困、想睡觉。

而且高血糖人群还容易伴有“三多一少”的情况,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因此,若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做个血糖检测,确认是否是糖尿病导致的犯困。

▶饭后低血压

特别是老年人,是他们特有的一种疾病,常在饭后出现头晕、乏力、发困、眼前发黑、心绞痛、甚至晕厥和跌倒等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则应警惕有无餐后低血压。

饭后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3条中任意1条者,则要警惕饭后低血压这个问题。

▶甲减

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足或者作用减弱,身体的代谢水平也随之降低了,神经细胞的敏感性、传导性也发生下降,

导致主要影响到了中枢神经细胞和大脑的神经元,让人容易出现嗜睡、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心脏疾病

不仅是饭后困,整天都没精打采、哈欠连天的,可能是心脏收缩功能出了问题。

心功能减弱时,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气体交换和内脏的血液灌注都会出现障碍。

血液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大脑缺氧,神经系统活跃性降低,从而出现即使每天睡眠充足,但白天依然犯困严重的情况。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白天爱犯困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女性,与白天精力充沛者相比,心脏病风险增加66%,而且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高。

也就是说,犯困背后还是隐藏这不少的“关系链”。

若是白天频繁、过度犯困,已经影响到生活或工作了,则要及时就医,查明健康隐患,好对症治疗。

阅读原文


300小時等於多少天
maya怎么导出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