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发现,共有42部影片可以入选特效电影的分析样本,数量占比16.8%;累计票房270.26亿,占五年250部TOP50影片总票房的34.0%。由于票房占比超过数量占比,所以初步说明特效电影比普通影片具有更强的票房号召力。
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公司主要来自于国内、韩国和美国
特效公司是特效制作的主体,因此对于公司的分析至关重要。特效白皮书通过整理统计2014-2016年国产电影TOP50片尾字幕中的特效制作信息发现,目前国产电影的特效制作公司主要来自于国内、韩国和美国;而国内的公司有四大集中地,分别是北京、上海、香港和台湾,并且北京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按照公司注册地统计的结果如此,但其实许多注册地在中国的公司都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这显示了特效行业全球化融合发展的趋势。
详版白皮书中还列有更加详尽的特效公司名录,以及对公司数量的宏观统计分析结果,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不再展示。
【流程篇】
特效制作标准流程
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极强的工业属性,工种繁多,流程复杂。不仅圈外的人经常无法理解震撼的视觉效果是如何做到的,就算在行业内,也暂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流程。
因此,新传智库在查阅相关文献,对重点人物及公司进行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特效化妆、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绘制了相应的标准流程图。下图示例的就是数字特效的标准流程。该流程图中不仅包含了从导演创意到最终合成全阶段的各项流程,而且展现了每一项流程产出的阶段性成果文件。同时,白皮书还对每一个关键流程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解读者之惑,供业内参考。
【公司篇】
知名特效公司剖析
看懂特效行业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看懂知名的特效公司。这不仅是因为特效制作是工业化流程作业,必须以公司为主体进行运作,而且在于每一家顶级特效公司的现状、特点、未来规划都直接关乎行业未来的整体发展。
为此,白皮书通过深访调研,筛选出五家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三家数字特效公司,两家物理特效公司),总结其发展历程、企业特色和未来规划等关键性信息,旨在揭示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这五家公司分别是以全流程服务为最大特色的“天工异彩”,三度获得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Base FX”,国营特效企业中的排头兵“中影数字基地”,注重研发的物理特效制作团队“盛悦国际”,以及特效化妆与物理特效兼长的“肖进特效”。
【现状篇】
资本进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但也潜藏风险
近几年,随着视效大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资本不断涌入特效行业。2013年6月,万达集团通过普思资本投资韩国的Dexter公司,投资金额为1000万美元,成为Dexter第二大股东。2014年6月,深创投领投5000万人民币入股天工异彩,2016年1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宣布投资Base FX,并与Base FX共同成立影视制作公司倍视传媒。
这些资本之所以不断涌入,一方面是看好特效电影在中国和全球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也相信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特效会对电影题材、表现手法、商业模式等各个环节发挥突破性的创新推动作用。特效公司融到资后,主要用于技术研发,软硬件升级,人才培养,以及上游内容开发。
资本的涌入让国内很多特效企业摆脱了资金困境,帮助了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潜藏一些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人才的自我膨胀和行业不良竞争的加剧。因为特效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融到资后会通过挖人等方式扩大规模,以完成对投资人的承诺,使得部分人才的工资超出其个人能力;同时短时间内大量资本的涌入,却并没有统一的流程标准作为支撑,很容易加剧行业内的不良竞争。
视效公司作为投资方逐步参与上游内容制作
进入影视产业链上游是国内特效公司努力试探的方向。因为只有拥有版权内容,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且参与影片制作不但能缩减投资方的压力,而且从前期就以甲方的身份参与影片的制作与监督,有利于保证其特效完成的质量。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特效公司向上游内容拓展并非易事。因为内容制作对于特效公司而言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其风险性很高,且良机难觅。如果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好项目,那么特效公司一般没有机会参与其中;可如果是风险较大的项目,反而会增加特效公司的运营负担。
但整体来看,逐步参与上游内容制作肯定是一个发展趋势。据悉,由刘亦菲、冯绍峰主演的奇幻爱情电影《一代妖精》,其制片人之一正是天工异彩的董事长常松,而影片的导演肖洋也是天工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天工异彩毫无疑问地包揽了影片全部特效的制作。这就是主动参与上游内容开发所带来的益处。
【问题篇】
特效行业三大问题:缺乏行业标准,人才匮乏,缺少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
目前国内特效行业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技术上与国外有差距、资金投入不够、制作周期太短等问题普遍存在,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导致了“五毛特效”、“抠图不自赏”等行业乱象频现。
但新传智库特效白皮书研究团队在经过深入采访和调研分析之后发现,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背后,有三个主要的问题最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缺乏行业标准,人才匮乏和缺少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这三个症结是当下行业内几乎一切问题的根源。
缺乏行业标准,就会导致制片方与特效企业之间沟通不畅,制片方在与特效企业沟通时缺少可以参考的衡量标准,就会报价混乱而又彼此之间多有龃龉;同时特效企业之间也会因此恶性竞争,为了争夺客户打恶性的价格战,互相压价以争取项目合作,结果因为利润空间有限,只好降低制作品质,两败俱伤。
人才匮乏,直接导致行业制作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备受吐槽的导演及制片团队“不懂行”,其实也属于人才匮乏的问题。Base FX副总裁谢宁先生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目前的状态是完事具备,就只差人。我们缺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人才,人才变成中国影视特效产业目前唯一的一个缺环。”
缺少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则会致企业对外竞争力不足,自身生存困境缺少了一个有力的依靠,许多需要政府牵头推进的改进,比如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也就无法落实。
正是在这三个主要问题的制约下,中国特效行业的发展面临困境。
【建议篇】
政策建议
那么,面对以上问题,是否有可行的解决建议?
当然有,尤其是对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白皮书给出了六项建议,希望能够为特效行业的发展略尽绵力。这六项建议分别为吸引海外人才回流,设置特效相关的专业奖项,制定行业标准,带领特效企业走出去,适当的财政倾斜和政策扶持,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白皮书中有对于这六项建议的详细阐述,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多赘述。
通过上述的介绍,是不是觉得《中国影视特效白皮书》简直干货满满?想获得《中国影视特效白皮书》,关注此公众号,回复“特效报告”,根据提示获取资料即可。
新传智库
助力影视项目创佳绩
商务合作微信:sduwxf201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科乐美账号注册/跨平台数据继承方法
A股大跌,原因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