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金文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是青铜器而得名,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是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铸模
殷周金文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所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1、利用粘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
2、将模型削去外层,作为内模,在内模刻上图案文字。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3、将已熔化的铜注入,将模冷却打破,取出青铜器。
刻字
在内模上加上文字图案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有各种不同的假设:
1、将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此为清朝金石学专家阮元提出的假设,但没有实证实验。
2、在内模贴上薄粘土,再削去多余部份。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工序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实际上并没有。
3、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内模上。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因此仍只可当作假设。金文与甲骨文十分相似。
内容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
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发展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在周代成为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後,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
研究
相较于甲骨文研究而言,中国金文研究的历史更长。据《说文解字·序》《汉书·武帝纪》和《汉书·郊祀志》《后汉书·明帝纪》等传世文献记载,早在秦汉之世,已有青铜器陆续出土。自那时起,人们对青铜器及其上铭文的关注也拉开了序幕。但研究者大多认为汉至唐这一时期所出青铜器多被视为祥瑞之物,且缺乏专门著作,并因此忽略了这一时期人们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
自清代学者阮元提出“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至改元,称神瑞,书之史册”以来,学者多从其说,言金文研究必从宋始。然而,考之典籍所载,此说恐非全部事实。
自汉到唐末的1000多年时间内,陆续被发现的青铜器见于史书记载者,确实数量有限。据晚清学者方濬益所举,汉至唐间史书记载古器之事者有20多次。其中,所涉青铜器的具体数目已不可考。不过,笔者据史书记载的大致情形推测,其绝对数量或应在50件以上。这些青铜器有被视为祥瑞之物而荐宗庙,甚或因之改元、因之立祀者,如《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时曾“得鼎汾水上”,由此更年号为元鼎。《汉书·郊祀志》亦载,“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但是,最后因“此鼎细小,又有款识”而“不宜荐见于宗庙”。可见,并非所有青铜器都被视为神瑞而获荐宗庙,汉时已然。事实上,自汉至唐青铜器已被视为玩好,进入了私人收藏领域,此风并非自宋才有。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就藏有古铜器。如今,在发掘的汉墓中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现过商代的青铜器物,也证明了早在当时,青铜器已经成为私人收藏的重要器物。汉之后亦然。如《南史·宋武帝纪》载,元熙二年“竟陵郡江滨自开,出古铜礼器十余枚……于是归诸瑞物,藏于相府”。
汉至唐1000多年间虽未留下青铜器的器物图和铭文,整体上看以金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氛围亦极其淡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此期间对金文做过大致正确释读者不乏其人。比较突出的如前文所述《汉书·郊祀志》记汉时“美阳得鼎”之事,当时好古文字者张敞对此鼎(即尸臣鼎)进行了大致准确的释读。他据该鼎所出之地而断定其为周器,并据铭文指出此鼎是周王为褒赐大臣,大臣的子孙铭刻其祖先之功而作,并将其藏于宫庙。他的断代方法和铭文释读基本是正确的,并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事实上已进入了金文的研究范畴。另外,在金文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且有典籍可考者,除汉代张敞外,还有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南北朝时期的刘显、刘杳和刘之遴、江淹,以及唐代的封演和陆广微等。尽管对他们具体释读方法未有详载,但其释读结果的正确,也反映了其研究方法应包含不少合理的因素。在五代梁朝时期,曾盛行收藏和考证古器之风。《梁书·刘杳传》曾记刘杳考证郑玄所谓象尊之事,结果虽不准确,但证明了当时考证之风已然兴起。梁时已经有对古器物的辑录,如江淹的《铜剑赞》等,其中所论与史实相合者亦较多。可见这时金石之学至少已处于萌芽状态。
汉唐间的金文研究尽管是零星进行的,带有一定偶然性,尤其无专著问世,但这些零星研究及其贡献在学术史上不应该被忽略。宋代金石之学大兴,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正是汉唐间青铜器的陆续发现和被收藏,以及部分研究者释读、考证金文的尝试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为北宋初期金文研究最终正式形成专门学问作了学术上的积累和铺垫,是长期积淀而致的必然创获。
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在商代中期出现,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䏝《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 突过前人 。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书法
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
金文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铭文是先秦时代另一字体书体形态。
什么是金文?
金文属于大篆的范围,包括了小篆以前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金文”的名称是由20世纪初的文字学家确定的,此前有大篆、籀文、钟鼎文等称呼,相对于小篆,金文称大篆。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青铜时代”,这个时代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时间,人们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使用了以青铜为材料制造的产品,包括青铜生产工具、兵器、礼器等。青铜器被普遍使用,人们便把文字祷造和刻在青铜器上,青铜铭文也便产生了。青铜铭文又称金文,因此金文就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大篆。
金器上的文字大都不多,甚至仅一二字,最长为《毛公鼎》,总共491个字。商周的金文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类似图画。到了商代末期,才出现了篇幅较长的纪年铭文。
你喜欢金文吗?
金文的风格也不是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总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金文,商代出现的金文很少,铭文的字数也少,但笔画肥壮朴茂,整体自然,给人以自然雄壮之感,如《司母戊方鼎铭》、《利簋铭》。
第二个时期是西周中期金文的发展阶,文字整齐雄壮,雍容典雅,很好地显示了宗周气象,如《大克鼎铭》、《墙盘铭》。
书法作品《散氏盘铭》
第三个时期是西周晚期,这个时期的金文书书绚丽多姿,各有色彩韵味。如《散氏盘铭》奇古生动,《虢季子白盘铭》圆匀修长,这些杰作共同成就了金文的巅峰地位。
------------------------------------------------------------------------------------------
金文长啥样?
金文是周朝时期刻在钟、鼎等器皿上的文字,因此又称钟鼎文。金文主要包括《利簋铭》《大盂鼎》《墙盘铭》《散氏盘》等六种铭文。金文呈现出劲峭、婉丽、雄浑之艺术风格。
这是《利簋铭》书法图片。
在周朝时期,金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字形式,它不仅被用来记录历史事件和统治者的命令,还被用来表达艺术和美学思想。金文铭文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字表现形式,更是周朝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载体。
这是金文《大盂鼎》。金文铭文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例如《散氏盘》,它的文字线条粗细相间,生动活泼,整个盘面布满了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表现出一种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墙盘铭》则是另一种风格,它的文字排列整齐,字体大小相同,表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风格。
金文有如一座百花园,绚丽多姿!
这是金文《墙盘铭》。
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外,金文铭文还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大盂鼎》中的铭文,它记录了周康王对大臣们的训诫和命令,表达了周朝政治和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
此外,《利簋铭》则记录了西周灭亡后,利家族在周初重建家园的事件,反映了周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这是金文在现代书法中的应用。总之,金文是周朝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字形式和文化载体,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金文铭文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周朝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些铭文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金文《毛公鼎》。
当然,金文还远不止以上6种,还有《司母戊方鼎铭》《天王簋铭》等!这些铭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的分类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金文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是青铜器而得名,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1. 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是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2.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3.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4.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促乎润,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西周 散氏盘
西周早期 小臣逨簋
西周早期 作册大方鼎
西周中期 曶壶盖
西周中期 静卣
西周中期 县妀簋
西周晚期 大鼎
西周晚期 颂鼎
西周晚期 宗周钟(害夫钟)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春秋晚期 蔡侯产戈
▋西周金文的书法特点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散氏盘
毛公鼎
小臣缶方鼎
大盂鼎
大克鼎
虢季子白盘
秦公簋
宗周钟
陈曼簠
史墙盘
▋历代名家临创金文欣赏
吴大澂金文四条屏
罗振玉金文七言联
何绍基金文四条屏
沙曼翁金文六言对
曾熙金文五言联
董作宾金文八言联
王福庵
顾廷龙 王福厂 金文(二帧)扇面
---------------------------------------------------------------------------------------------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乐器以钟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金文的字形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文的字形特点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古称青铜为吉金),以凹下的阴文为多,也有凸出的阳文。在青铜铸造的钟鼎彝器等器物上铸刻文字,始于商代而盛行于两周。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且每则铭文中的字数也较少,周代金文起初沿袭殷商,后来铭文字数增多,字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新书体,成为一个时代书体的**。周代金文较之商代甲骨文,从总体上说,是进一步规范、稳定、符号化(即象形、象意的笔意减少)了但与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完全定型,常有偏旁部首重叠和偏旁部首字更换的现象,因而其异构比小篆多。西周早期的金文,特别是那些所谓族徽文字,甚至还保留着比殷商甲骨文更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金文的结体从总体上看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也更注意均衡匀称,但与小篆相比,却没有那种严密规整,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法度,在较大的程度上还允许长短参差、正斜杂出、疏密不等、大小不一等作法,也就是说周代金文的结体既有一定的规范,又有很多的**,呈现出一种比较**活泼的景象。。所以不同铭文中的同一个字的构形往往各有英姿,自生情趣。试看“皇”、“对”两字的几种结体(见图42 ),同中有异,各具风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翻开容庚先生的《金文编》,到处都可以看到。周代金文的用笔,虽然也是以线条为主,但不是小篆那样的绝对等粗细、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的“玉著”,它可以略微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和两端露出尖利的锋芒(可以露,但不常露)。除了线条之外,还常用圆珠点或其他自然点。另外,商末周初的金文中还盛行过波捺,其形状有点像后世楷书中的斜捺,例如《大盂鼎》(见图版三)中的“有”字、“受”字等。可能是由于这粗肥出锋的个别点画形态与整个线条结构不协调的缘故,到西周后期这种波捺便减少以至消失。个别因填实空框而显得特别粗重的笔道(如《大孟鼎》中的“才”<在>、“天”、“子”等)也随之绝迹,整个用笔逐渐向小篆靠近。至于金文的章法,品式众多,以直行纵势为主,也有取直行横势的。对字群的排列,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字的大小、长扁错落有致,首尾均衡,韵调一贯,颇像后世行书常用的章法,也有横竖都成行,甚至事先打好方格才写的,字的大小相差也不太多,显得琉朗齐整。金文的幅式也多种多样,或长、或方、或圆、或不规则,大体因附著的器物表壁的形制而制宜。
周代(特别是西周),是书法艺术进步的时代,金文的体貌风格呈现出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仅就周代金文鼎盛时期而言,有的雍容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大保殷》等,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关,如《静殷》、《墙盘》(见图版六)等,有的质朴端庄、遒劲自然,如《大克鼎》、《毛公鼎》(见图版四)等。体势风格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文化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造诣。
金文的特征和风格:
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金文的特征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殷商时期。商代的金文一般较简短,只有一两个或十个字左右。如“父乙”、“父丁”等主要是人名,大多数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这是商代金文特有的现象。这些象形字较甲骨文更原始而写实,可以说是金文中较古老的字体。这个时期铭文的字体均端严不苟,其款识笔划锋锐、气魄雄伟。**作有:《司母戊鼎》、《戌嗣子鼎》、《司母辛鼎》等,虽字少却独具风格,有的朴拙凝重,有的流畅瘦劲,开启了西周金文的先河。
二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金文有了较大发展,由于西周礼器极盛,因而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十分可观。从风格上来说,西周前期的金文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讫多不露锋,笔画遒劲峻拔,整体上体现出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到了西周中期,金文的风格由朴茂沉雄变为典雅*和,用笔柔和酣畅、笔画圆浑,但是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西周晚期,金文趋于成熟,笔画由初期的肥瘦悬殊趋于**,字形更加**,风格也呈现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著名的重器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小克鼎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金文的字体一般较为均衡,笔划圆匀,起笔、收笔、转换都为圆笔,故笔划整齐而凝重。
三是东周时期,也是金文的式微时期。这个时期刻款渐多,铸款的笔划瘦。所以,此时的金文很优美,比西周的文字字体稍短而多变化。引人注目的是,金文中出现鸟书,主要用于兵器的纹饰。同时,这时的铭文除记名外,还在其后面加有“子子孙孙其永宝”等祝辞。
四是秦汉以后,也是金文的结束时期。金文的款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的铭文不同。秦始皇**天下,废除封建割据,宫廷的彝器逐渐消失,青铜彝器的制造从此宣告停止。现留下来的秦代金属器上的铭文,以度量衡为主,主要的铭文大多是关于度量衡标准化的记载。至于汉代金文中,大多为铸器人的名字、年代、器具本身的大小等,还有一些吉祥的语言等等。
金文的发展及演变
金文称“吉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是商周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它的载体物质而得名,为青铜时代的主体文字。*的青铜时代,从商朝历经西周、东周,直到秦始皇***,大约有一千***的历史,其间金文在字体和风格上都有很大变化。
广义的金文,泛指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所有文字,包括中商时期蝌蚪书体的铭文,后商甲骨交特点的早期金文,以及西周,春秋六国金文和秦金小篆等,书法学上所指金文,主要以周代金文所呈现的书体特点为**。
金文的字形变化多样,有的繁缛,有的简洁;字体风格众多,有的圆转流畅,有的峻厉挺削。这除了历史地域、人文条件方面的原因,还与金文的制作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青铜器上制作文字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是子模镌刻。事先做好泥胎,将文字正刻在泥胎上,然后再翻模,烧成陶范,进行铸造。其特点是书写方便,易于修饰,不失文字原貌。
二是母模雕刻。将文字反刻在还未烧制的母模上,使铸出的铭文呈凸体的阳文。先写好反书字稿,铸出后成凸体正书,与器皿上的饰纹风格一致。字形多敦实厚重,颇具装饰效果。
三是铸胎刻凿。用刀凿等在已铸好的青铜器上,把铭文刻凿出来。其特点是线条细长,多用直线,因而折角相对明显。
金文和甲骨文并行于商周两代,商代以甲骨文为主体,周代以金文为**。早期金文明显有甲骨文的特点。但由于金文的物质载体、范畴方法和所处的历史地域、人文条件的不同,因而其字体和书法风格较之甲骨文具有明显的不同。用笔上,变甲骨文镌刻的方折为圆转,更显厚重雄浑,质朴天真,笔画或藏或露,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曲或直,形态变化十分丰富。结体上,有的凝重,有的古拙,有的恣肆,有的秀逸,可谓风格迥异,仪态万方。章法上,或严整朴茂,或疏朗优雅,行款错落有致,布白千姿百态。
清代乾嘉之后考据学派流行,大兴金石考证之风,因此清代临写金文之风亦随之发展,清末民初印行了不少钟鼎文的碑帖。李瑞清《清道人集·书断》将金文分成若干流派,兹摘录如下,借以参考其书风演变的轨迹。
一、殷派:龟版牛骨《陈曼簠》。
二、周庙堂体:《毛公鼎》、《颂鼎》、《颂敦》、《颂壶》、《石鼓文》、《名鼎》。
三、《齐侯垒》派:《齐侯垒》。
四、《楚公钟》派:《楚公钟》、《盂鼎》。《孟鼎》下分三派:一《张猛龙》、欧阳询;二《景君碑》、《嵩高灵庙碑》;三《张迁碑》、《爨宝子》北魏诸方笔,欧阳通。
五、《克鼎》派:《克鼎》,《虢季子白盘》。
六、《鬲攸比鼎》派:《鬲攸比鼎》、《兮甲盘》。
七、《郘钟》派:《郘钟》、《居彝》、《子禾子釜》。
八、《大鼎》派:《大鼎》、《史颂敦》
九、《鲁公伐鼎》派:《鲁公伐鼎》、《爨龙颜》。
著名的金文书法范本有:西周初期的《大丰敦》、《大保敦》、《令敦》、《大孟鼎》等,笔画明显带有甲骨文的方直,首尾尖锐,中间肥硕,并受蝌蚪文的影响出现了波磔,而总体渐趋圆浑。西周中期的《颂鼎》、《颂敦》、《班簋》、《墙盘》等,笔画更趋圆浑,结体更趋匀整,章法错落有致,自然天成。西周后期的《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是金文书法中最成熟、最具艺术性的**作品。此外,东周时齐国的《齐侯垒》、《齐太宰盘》,楚国的《楚公钟》、《楚公逆镈》,秦国的《秦公敦》、《秦公钟》,其书法继承西周,风格各异,均有可取之处,但都不再有西周的雄强气势。近代书写金文的著名书家有吴大徵、李瑞清等。
关于金文的整理和研究,历代也有不少专著,如吴大激的《愙斋集古录》、邹安的《周金文存》、王国维的《周朝金文著录表》、鲍鼎的《金文著录补遗》、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容庚的《金文编》等。
--------------------------------------------------------------------------------------------
我们在看一些古代文字时,常常会被一些叫法搞得摸不着头脑,比如说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在这些文字叫法里面,有的我们非常容易理解,比如说甲骨文,那是在以前刻在龟壳以及动物骨头上的文字,多出现在夏、商。但同时,夏商时期还有一种文字是金文。
这个金文是个什么文?为什么要叫这么个名字?难道夏商之间还夹着一个金朝?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如果没有,这种写法为什么要叫金文?而且还是个种类非常大的文字类型,难道是和金有关?可是它也并不是刻在金子上的啊,怎么就被叫成了金文了?
其实,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人对于“金”的认知。
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金文到底是个什么文字,为什么要叫这么个名字,然后说一下古代人对于金的认知和转变。
Ⅰ:金文为什么叫金文
在夏商时期,社会处在剧烈变革期,这种剧烈变革不仅包括人们的思想,还包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工具的更新迭代。比如说在那个时候,是金石并用时代。
这是个漫长的时期,几乎贯穿整个商朝和后面的多半个周朝。
什么叫金石并用时代?就是生活用品以及生活用具从石器向金属转变的时期。我们知道,过去的人都用石头来制作工具,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金属,这中间有个过渡期,也就是商和周。
而从这个叫法上我们就能明白,这里的金,指的其实是金属。金石并用,其实是说石器向金属转变。而人类最开始使用的金属是什么呢?就是铜,这些从大量出土的青铜器以及青铜工具就可以证明。
所以,我们能知道,这里的金石并用,其实就是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全面迈进。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大概了,所谓的金文,其实是金属文。当然这并不是个特指,也不是说某个时期出现了这么一种文字,它的正确理解是刻在金属上的一种文字。
由于当时的金属只有青铜器,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简单来说,金文,就是古代人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铭文。所以,它也叫“钟鼎文”。使用时间大概是商周时期。这个时期,这种文字被广泛使用在青铜器上。
由于人们管金属叫成金,所以也称为金文。
但是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有迷惑了,假如这样的文字能这样叫,而这里的金也是指的金属,甚至就是指的青铜。
那么古代人把金叫成什么?也就是说,假如它们把金属或者青铜叫成金,那真正的黄金它们叫什么名字?不能全都一样吧?黄金也是金,青铜也是金,其它金属也是金吗?
由此我们就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假如那时候的金泛指金属,那么古代用来赏赐的金究竟是黄金还是铜?
Ⅱ:古代的铜能叫金吗?
我们如果看古代典籍或者电视剧时,王高兴了,动不动就赏赐某个大臣金一百斤,或者动不动赏万金,更加夸张的是金一车。
这就会让我们不解,古代这么多金子?假如古代有这么多金子,那现代金子怎么这么少了?这东西稳定性非常好,它又不会自然解体,没理由变少啊?
所以,有的人就怀疑古代记载的那些动不动赏万金什么的并不是真正的金子,而是铜。
有这个可能吗?是有的。但是,我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想知道这里的赏万金为什么是铜,就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铸币方法以及使用情况。
古代人对于金有三种叫法:分别是黄金、白金和赤金。
在这三种里面,前面两种都容易理解,黄金自然指的就是黄金,白金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白金,而是银。
而这个赤金是什么?按照现代的理解,赤金指的是纯度最高的黄金。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的赤金指的是铜,而且就是青铜。
有人会问古代人为什么把青铜叫成赤金?它的颜色也不像啊。其实这里面有我们现代人的一个误解,我们看现在出土的那些古代青铜器,大多是绿色的,并没有光泽,所以就认为青铜是这个颜色。
其实,那只是青铜氧化后生出的铜锈,也是我们常听到的铜绿。青铜刚被铸造出来时是金光闪闪的,跟黄铜以及黄金的颜色是差不多的。
如果从合金的方面来说,青铜其实也是黄铜的一种,但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它们都属于铜合金。
两者都是铜加入了别的金属元素铸造而成,比如黄铜是铜加了锌或其它金属,而青铜是铜加了铅或者锡。
它们之所以被分别叫成青铜和黄铜,只是为了区分两者加入的配料不同罢了。真正的名字应该都叫铜合金。
作为铜合金的一种,青铜铸造出来时也是金光闪闪,所以古代人叫青铜为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就算是样子像是金,名字也叫赤金,可是它毕竟是铜,它能顶金用吗?如果不能,不还是证明不了古代人动不动赏万金解释不了吗?
当然能解释得了!
Ⅲ:铜在古代当成金使用的真实原因
我们从上面已经可以知道,在商周时期,是会把青铜叫成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个时候,青铜虽然叫成金,但它并没有货币作用,也就是说,它并不能顶钱用。
真正顶钱用是在战国时代以后。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从战国以后,铜就顶金子使用了?当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对于金和铜还是分得很清楚的,金就是金,铜就是铜。
铜虽然也被叫成金,价值也很高,但它不是金,现代不是,在古代时,古人也不这么认为。
那古代赏万金如果是赏的铜,这王岂不是糊弄人吗?人家立了功,赏万铜?这不是搞笑吗?这当然并不搞笑,这是很严肃的事,而且这里的赏万铜也确实是赏的财富。
我们之所以说是从战国时代开始,是因为从这时候开始,正式开始进入了人工铸币时代,也就是出现了铜钱。尽管那时候还没有统一钱币,但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任何形状的钱币,其主要用料都是铜,里面会因为掺了不同的金属而导致颜色不同。
所以,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的货币,古代的钱币其实就是现代的铜合金。比如说有用铜掺了锌制成钱币,有用铜掺了锡制成钱币。但不管怎么说,它们其实就是现代的铜合金。
古代铜钱在古代可是实实在在的钱。所以,现代的铜合金在古代就是钱。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就能理解古人为什么要把铜叫成金了,因为它确实起到了金子的作用。金子可以买东西,铜钱也可以,所以叫成金并不奇怪。
当我们明白古代人的钱币其实是铜合金时,也就会明白古代王动不动赏万金、赏金一百斤的意思了。所谓的赏万钱,就是赏一万文铜币钱,赏一百斤,也就是一百斤铜币。
故,古代的赏赐是有真金,但出现数目特别夸张且并不符合所立功劳时,就有可能是铜。但这又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铜,而是铜钱。
Ⅳ:最后总结的话就是:铜在先期被叫成金,是因为它的样子像金,而且当时的铜也的确难得,所以跟金子一样贵重,多用于一些国家重器的铸造上。
而铜被当成等同于金成为硬通货的时代则在后面的人工铸币时代。我们说古代人赏万金,不要说是夸张,不过是一万枚铜币罢了。
但也不能因此就说铜在古代是可以当成金子使用的,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古代铸币用的主料是铜,但它的价值无法和真正的黄金等同。
不能说一斤铜就等于一斤黄金,古代人没那么傻,他们的技术和认知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故,铜在古代被称为金,前期是因为像,后期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们价值。
----------------------------------------------------------------------------------------------
一、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在我国考古学上,青铜器主要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当时,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最初人们把它叫做钟鼎文,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能概括钟鼎文以外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于是又改称金文,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上的文字。因此,金文可谓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其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典礼、征伐记**、赏赐锡命、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等方面,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引起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同时,金文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点画和结构形态,往往同它的物质载体一起,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历史韵味和气量,不仅填补了商周时代书法历史的空白,成为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临摹和取法的对象。
从现在发掘的材料和传世品来看:金文在秦汉以前最多,最早的是在商代。西周金文大多出于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原和丰镐,以及陕西宝鸡、临潼、长安等地。自西汉神爵四年的尸臣鼎首次出土以来,往后各地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珍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青铜器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利簋、大克鼎、小克鼎、墙盘等均为重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见到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4000件以上,因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而被视为瑰宝。绝大多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等。
二、金文的特征和风格
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金文的特征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殷商时期。商代的金文一般较简短,只有一两个或十个字左右。如“父乙”、“父丁”等主要是人名,大多数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这是商代金文特有的现象。这些象形字较甲骨文更原始而写实,可以说是金文中较古老的字体。这个时期铭文的字体均端严不苟,其款识笔划锋锐、气魄雄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戌嗣子鼎》、《司母辛鼎》等,虽字少却独具风格,有的朴拙凝重,有的流畅瘦劲,开启了西周金文的先河。
二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金文有了较大发展,由于西周礼器极盛,因而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十分可观。从风格上来说,西周前期的金文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讫多不露锋,笔画遒劲峻拔,整体上体现出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到了西周中期,金文的风格由朴茂沉雄变为典雅平和,用笔柔和酣畅、笔画圆浑,但是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西周晚期,金文趋于成熟,笔画由初期的肥瘦悬殊趋于统一,字形更加自由,风格也呈现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著名的重器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小克鼎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金文的字体一般较为均衡,笔划圆匀,起笔、收笔、转换都为圆笔,故笔划整齐而凝重。
三是东周时期。也是金文的式微时期。这个时期刻款渐多,铸款的笔划瘦。所以,此时的金文很优美,比西周的文字字体稍短而多变化。引人注目的是,金文中出现鸟书,主要用于兵器的纹饰。同时,这时的铭文除记名外,还在其后面加有“子子孙孙其永宝”等祝辞。
四是秦汉以后,也是金文的结束时期。金文的款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的铭文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割据,宫廷的彝器逐渐消失,青铜彝器的制造从此宣告停止。现留下来的秦代金属器上的铭文,以度量衡为主,主要的铭文大多是关于度量衡标准化的记载。至于汉代金文中,大多为铸器人的名字、年代、器具本身的大小等,还有一些吉祥的语言等等。
三、金文主要代表:
西周中期《静簋》
《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属于大篆书法。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静簋》释文:
唯六月初吉,王在 京。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及服及小臣及夷仆学射。越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吴 、吕刚合幽 师邦君射于大池。静教无尤。王赐静鞞 。静敢拜稽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文母外姞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用。
西周金文《散氏盘》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 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於今日陕西宝鸡凤翔 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 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 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 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 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释文 :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眉: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于邊,柳.復涉瀗,陟雩[虘又]■■[阜美],以西,封于播城,楮木;封于芻逨,封于芻道;内陟芻,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崗,[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東封于■東疆;右還,封于眉道;以南,封于■ 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眉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崗,登,[木厈];降, 棫;二封.夨人有司眉田:鮮且、微、武父、西宮襄、豆人虞考、彔、貞、師氏右眚、小門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豐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眉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馬單堒、邦人司工[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州■、修從■,凡散有司十夫.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廼俾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田,余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氒受圖夨王
西周金文《兮甲盘》
兮甲盘,圆形,附耳,盘沿外侈,内底趋平,盘沿下饰窃曲纹,皮壳黑亮,传世状态明显,圈足缺失,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了周宣王伐严允(原作“玁狁”)的战争,获得战功而受赏赐一事。
兮甲盘,因制作者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作器者兮甲之甲旧时释作田字,故此盘又称兮田盘、兮伯盘、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原文:
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译文:兮甲盘译文(吉世芳、吉家林、吉建军 收集整理)周宣王五年三月(月晦)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讨伐玁狁,逐之太原。兮甲吉甫遵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兮甲吉甫四匹良马,一辆軥车。宣王又命兮甲吉甫东去成周(洛阳)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粮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纳贡帛的农人,不得欠缴贡帛、粮赋。他们来往、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若胆敢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特提请我周朝各地诸侯、百姓,从事商贸应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兮伯吉父特作此盘记载。其眉寿(年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金文《毛公鼎》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 ,简朴庄毛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毛公鼎铭文译文如下:
周王这样说:“父瘖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瘖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瘖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瘖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瘖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
《毛公鼎》拓片
《毛公鼎》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
一、金文定义:金文也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在文字形态上,金文和甲骨文实际同属于一个体系。所不同的,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较甲骨文略晚,商朝时青铜器铭文很少,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很多。由于是刻在钟鼎文和钟鼎彝器的铭文。所以叫金文。
二、金文和先秦历史: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中国奴隶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商周至之际,金文的制作高度繁荣。已发现的有铭器的商周铜器达四、五千件以上。铭文有仅一二字的铸器款识,也有四五百字的鸿篇巨制。最长的是毛公鼎之铭文。金文之内容有有战争的记录,有祖先的颂辞,也有天子的册命,结盟的誓约,争讼的券书。这些铭文同卜辞一样,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是第一手的文字史料。
三、金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西汉宣帝时,美阳(今陕西境内)发现铜鼎,当时京兆尹张敞通习古文字,对鼎铭作了考释,成为第一个释读金文的学者。→两宋“金石学”(吕大临《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元明进展不大→清代汉学兴起,出现了如阮元、吴式芬、吴大瀓、陈介祺、许瀚、方濬益、孙诒让等著名金石学家。
但历代封建学者,仅将青铜器作为古董,进行纯文字学的研究。到了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金文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容庚《金文编》、《续编》、《商周彝器通考》;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建国以后有文物编辑委员会编的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
四、金文研究的意义
(1)铜器铭文字数从商代中期的几个字到商代晚期几十个字到西周时 期百字左右到春秋以后“物勒工名”而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奴隶主宗 法礼治的形成、发展、瓦解的过程。因为青铜器除最初的”实用”外,已成为礼治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鼎迁国亡,问鼎即挑战。
⊙《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定王所遣来的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2)金文内容丰富,有关于战争、祭祀、册命制度、法律的记载,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资料,为文献所失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郭沫若就通过青铜器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综合研究得出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等论断,取得了前人不可企及的成就。
(3)金文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之一,在语言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它保存着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早期象形字,形声字占了绝对优势,合文大为减少,比甲骨文更适合汉语的特点。
-----------------------------------------------------------------------------------------------
【知识点目录】:
一、金文概述
二、铜器的用途和分类
三、不同时期铭文的文体和内容
四、断代的方法
【知识点梳理】:
一、金文概述
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金文流行于商代后期,到周代到达高峰,而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之名由此而来。又因为周代的钟和鼎在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故而也有人称为“钟鼎文”。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都比较简单,字数不多,从几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字数最多的当属三祀(弋阝)其卣,约有40多字。周代的金文则字数更多,最多的当属毛公鼎,有499个字。
从文字的象形程度来看,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大于记事金文的象形程度,这个原因也在甲骨文理论当中提过,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人对族名的保守态度造成的;二是记名金文具有装饰性。但这并不影响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线条化、平直化。线条化主要体现于粗笔变细,平直化主要体现于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
二、铜器的用途和分类
我们可以将铜器分成七大类:
食器
烹煮用的:鬲、獻、鼎
盛食用的:簋、簠、豆
挹取用的:匕
酒器
盛酒用的:尊、卣、方彝
饮酒用的:爵、角、斝
取酒用的:勺
水器
盘、匜、盂、缶
乐器
铙、钟、镈
兵器
戈、矛、戟、刀、剑
生产工具
镰、铲、锄
其他
耳环、带钩、尺、量
三、不同时期铭文文体和内容
商代的铭文大多是三项要素:族名、作器者名、受祭者名,正如《礼记-祭统》中所说:“铭者,自铭”,故而商代的铭文以这种自名体为主,而武乙以后,开始出现简略的记事,因此有人称之为“记事体”。
西周的铭文大致可以概括成这么几类:祭祀典礼、颂扬先祖、征伐记功、赏赐册命、训诰下臣、刑典契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器越来越少,日用器越来越多,而竹帛的推行,使得书写变得容易,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较少出现铭文。
四、青铜器断代的方法
科学系统的断代方法是郭沫若于1932年首先创立的,见于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经过后世的发展,断代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归为以下几种:
1、文字学方法:文字记录必然会包含很多信息,比如人物、史实、时地、字体、词语和文法等。
2、器物学方法:
原始社会末期
夏
商前期
商后期
西周前期
西周后期
器类
多为小件实体器
出现工具和武器,也有礼器和乐器
新出食器和水器
新出壶、盂、豆
鬲、豆不多见,酒器品种齐全
爵、角、方彝基本消失,新出:簠、匜
冶铸
只需要单扇范,合范筑法已经开始运用
实体器和原始社会同,空体器内外范分筑,再组合
三足器采用三壁范过足包底铸法
三足器采用三角底范的榫卯扣合铸法
基本同商后期
成对成组次第铸出一模数范
组合
重酒(浓酒)的组合:爵、觚
同商前期
开始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列鼎制度严格,且盛行
花纹
无花纹
基本无纹饰,个别有网格纹、乳钉纹
单层而无底纹,以饕餮纹为主
多三叠纹,以饕餮纹、夔纹为主
和商后期类似,纹台渐无,纹面与器平
兽面纹不再作为主题装饰
【注】:
1、单扇范是“范”的一种,一般用于铸造简单的模器;
2、商朝时有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饕餮纹(古称,即兽面纹)代表鬼神,夔、龙纹代表祖先。相关知识可以进一步参考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52749/
3、考古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层位关系来确定,即通过共存的遗迹、遗物。一种是运用现代技术,最为人知晓的是C14测定法。
-----------------------------------------------------------------------------------------------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商代的文字是以甲骨文为代表,而周则以金文为代表。金文是铜器上的铭识,又称铭文、钟鼎文。青铜器上最早见有金文的,是商代中期的器物,件数很少,一般只有两三个字:到商代晚期,带金文的器物多了些,但仍很简短,多为人名、族徽,形状很像美术字,四五十字的器物极少。西周前期起,金文逐渐加长,到中、晚期(周穆王至幽王)时,金文一般都是长篇大作,但都有固定格式,内容多属册命性质,文字上也比较规整。春秋时,王室渐衰,诸侯纷起,青铜器的地方特征较强,铭文以晋、郑、齐、楚等大国较重要,但有些地方的文字的写法过于奇特,内容也较难考释。春秋后期,南方吴越等国的青铜工艺比较发达,出现了一些金文中的精品。从战国中晚期开始,风气祟尚素面器物,除少数器物外,一般的金文内容只记制造工匠或督造官吏之名,字体较草率。
在宋以前,已发现少量的商周青铜器,宋以后,数量渐多,,并且,由于宋人对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出于对古物的仰慕,开始仿制。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体的《啸堂集古录》等书都已收录了伪器。元、明时代仿制的青铜器,大多制作草率,一般不难检验。自清代以后,对青铜器的收藏与研究十分深入,专著达百种之多,这同时也刺激了古玩业,自乾隆起,已出现了以牟利为目的的蓄意作伪行业。
当时收藏家很注重铭刻,有金文的器物倍受青睐,故金文作伪成为青铜器作伪的千个重要方面,有的甚至将真器刻上伪铭以求高价,这在平面器物如剑、戈等兵器中发现较多,因平面器物容易刻文。也有一些口大的鼎、篡刻铭文也比较容易。另有整器皆伪的,如晋侯盘,腹内底有金文550字,超过了毛公鼎,本来可算是所有金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据考证结果,该器连盘带字都是伪造的,它于1870年流至英国,后被英人蒲舍尔收入《中国美术》一书中,现原收藏的博物馆已不再陈列了。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辨伪,须注意几点:第一,商周青铜器铭文铸造,系另外制范嵌入主体内范中,一般嵌得较平整,周围无明显痕迹,也有少数较粗糙的,整块铭文稍突出器物的表面;第二,长篇金文,一般横直都较规整;第三,西周早期的金文字口内俱均匀无光感,字体笔划的转折处呈自然圆势;第四,早期伪刻金文不注意锈斑的连续特点,而原真器腹内底形成的锈斑,在器表和字口内应分布得很自然;第五,看金文的内容及字体,如晋侯盘的内容系抄改自《尚书》、《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兼参以石鼓文,书法拙劣。如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兽面纹篡,器真铭伪,铭文系抄自一件西周中期的己侯篡,两相对照,可看出破绽。也有的是将原真铭加长,这种作伪大部分都不难判断;第六,注意字口内有无假锈。商及西周青铜器多以范制铭文,春秋晚期以后,铭文多为刻上去的。当时以玉制小轮琢磨刻制而成,字口光洁,无笔意而有磨痕。后世以刀刻,留有刀痕,且因氧化的关系,在锈迹上刻手作伪,常有爆裂,露出青铜本色,故作伪者便在字口内做假锈,一般以漆填入,颜色虽同但质地与真锈有别;第七,真铭文往往有一种字口孝底部大的感觉,而早期刻凿作伪者却以同一宽度的凿子凿出文字,故而使字口宽狭相等,看上去较为呆板。
金文的辨伪还须掌握标准字形、书法风格、文法词汇等许多相关知识。对于直接发掘出的同时代器物当然尽可放心,而宋元以后器物即使来自墓葬亦须谨慎。特别是对于那些无原器而仅见金文拓片的要仔细辨认。即使是有原器但因故拓片很少的,亦有作伪可能。如毛公鼎铭拓片,最初因原器深藏不露,故每纸竞高达一百两银子,于是便有伪刻本出现,须与原拓真件相较方能看出破绽。
盘点LPL受伤病困扰的选手:Zwuji倒霉摔伤退役 Pawn腰伤为EDG夺冠
联通3G流量卡升级4G方法,联通3G卡升级4G免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