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在《道德经》中,关于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的描述主要有两处,分别出现在第一章[1]和第二十五章[2]里。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到了“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代表了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无,名天地之始),“有”代表了万物正在孕育的世界(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通过“常无”可以观察到天地的奥妙,通过“常有”可以寻找到万物的踪迹。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无形的,是无法描述的,所有用“无”来表达。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描述天地起源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里老子所描述的“有物混成”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这个“有物混成”的世界是寂静的、空旷的、独立的、运动的、永恒的,是为“天地之母”,是万物的本源。然而,这里的“有物混成”已不同于第一章中完全的“无”了,而是有了“有物”的“有”,且是“混成”的,虽然“有物”,但仍然是无法描述的,是无形的。

在《庄子》[3]一书中,也有关于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的描述。庄子说,在天地诞生之前的太初(泰初),一切只存在于“无”,没有形态,没有名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之后从“无”中生出一个“一”,这个“一”就是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无形的(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这里的“泰初”与《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无”应该是相同的,而这里的“一”似乎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有物混成”,因为“一”已经不是完全的“无”,是“有物混成”的“一”。两者描述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道家哲学体系里,天地诞生有两个过程:其一,无生天地;其二,无生一,一生天地。“无”太过缥缈、太过抽象,若天地直接由“无”诞生,则天地的诞生过程就很难去想象了;而若有了中间的“一”,则天地的诞生过程就更为具象,易于理解了。这或许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更易为我们所接受的原因所在了。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著的《淮南子》,其中有三卷记载有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都说明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无形的。

《淮南子·天文训》[4]中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一片广大、无边、庄严、严肃、空洞、流动且不确定的景象(冯冯翼翼,洞洞灟灟(灟读如属,也是属)),东汉高诱注,说“冯、翼、洞、灟”描述的都是无形之貌。《淮南子·精神训》[5]中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深邃的、广阔的、神秘的、模糊的、黑暗的(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东汉高诱注,说:“皆无形之象”,所以才“莫知其门”。《淮南子·俶真训》[6]中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巨大的、平静的、寂静的、清澈的(汪然平静,寂然清澄),所以是“莫见其形”。

太极说

在《周易·系辞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记载描述了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太极。在《周易》中,太极是天地诞生之前的初始状态,是世界万物诞生的最初起点,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在太极之上是无极,无极即道,这已是哲学范畴了。至于“太极”是一个什么状态,《周易》没有明说,这就需要各自充分发挥想象力了。

东汉时期,郑玄在《郑氏周易注》中注疏说:“太极是淳和未分之气也。”也是对太极作为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状态的一种继承,并引入了“气”的概念。天地诞生之前是以“气”的形式存在着。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进一步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这也是将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描述为太极,并对“太极”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是“元气混而为一”,也就是所谓的“太初、太一”, 是以“气”的形式存在。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也将太极视为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视为万物诞生之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更多地是在哲学方面得到了深入发展,也渗透到了武术、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混沌说

在《庄子·应帝王》篇[7]中记载着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说:南海有一个天帝,名字叫儵(同倏,均读如书);北海有一个天帝,名字叫忽;中央有一个天帝,名字叫混沌。儵与忽经常相约到馄饨那里玩耍,混沌非常热情,好吃好喝地招待它们,儵与忽非常感动,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报答混沌的恩德仗义。有一天,儵与忽商议着说,人都有七窍,可以用来看呀、听呀、吃呀、睡呀,等等,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可唯独混沌啥都没,这未免美中不足,我们不妨给它凿出个七窍来,让它也来享乐享乐,岂不美妙?它们说干就干,于是带着斧子、凿子之类的高科技工具,来给混沌凿窍,每天凿一窍,历经七天,凿了七窍。经兄弟们的这一番好意,七窍是有了,混沌却死了。

混沌本身虽死了,但继混沌之后的整个天地却因此诞生了。这显然是将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具象化了。圆鼓鼓、黏糊糊、球状体的混沌,没有七窍无法感知时间和空间,所呈现的就如同一个蒙昧、昏暗的混沌状态,这不就是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的混沌状态吗?

三国时期徐整所著《三五历记》[8]中说,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像一个巨大的鸡蛋,而盘古大神就孕育在其中(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也是认为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是混沌的,并给了一个具象的描述(如鸡子)。

无形说与太极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都没有具象,是无形的,是不可描述的,最终都发展为玄妙的哲学的根基。混沌说虽说也难以描述,但已有了具象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天地诞生之前世界的诸多说法中,后世更多的还是接受了混沌说,尤其是在混沌中加入了“气”的概念,使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有了抽象的具象。

天地诞生之前的世界虽然无法清楚地用语言、文字描述,但却可以知道它的一些特征——没有时间与空间、蒙昧、昏暗。这也正是“开天辟地”的意义所在,将天地诞生之前混沌的世界变成了天地分化,有时间与空间、文明、光亮的世界。而能完成这一壮举的历史使命将落到谁的身上?

这就是创世神。

古籍备注:

①《道德经》:相传《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末年,作者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但也有观点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可能是老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完成的。然而,随着考古发现的推进,尤其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写本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经》简本等文物,结合历史文献,可以较为明确地得出结论,《道德经》的成书时间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记载基本是准确的。

②《庄子》:作者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又名庄周,与老子并称“老庄”。

③《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在刘安的主持下,众多宾客和门客参与了编撰工作,其中明确记载的有“八公”等人。

④《三五历记》:是由三国时代吴国学者徐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论述了三皇以来的历史,并最早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传说。

⑤《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⑥《郑氏周易注》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周易》一书的注解。

参考资料:

[1]《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3]《庄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4]《淮南子·天文训》: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高诱注:“冯翼洞灟,无形之貌。”

[5]《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高诱注:“皆无形之象”,故曰:“莫知其门也。”

[6]《淮南子·俶真训》: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

[7]《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 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8]《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捐赠查询
青云志齐昊是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