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五脏别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是秉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秉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地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疏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可以单独反映五脏的病变呢?

展开全文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候的虚实,察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病情的表现。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对于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上古天真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生气通天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四:金匮真言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阴阳离合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阴阳别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灵兰秘典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九:六节藏象论篇(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五藏生成论篇(原文+译文)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

如果喜欢此文,请点亮下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铜罩十大品牌排行榜
生日许愿简短句子(汇集155句)